![]() |
![]() |
云联国际集团欢迎您加盟
1、一生概述 在晚清众多的名妓当中,赛金花应该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除了名列“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孽海花》,还有多部笔记和小说涉及她的故事. 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女子。曾作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四国,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还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起到了劝说联军统帅,保护北京市民的作用。赛金花曾经三度嫁作人妇。赛金花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说法,主要有1864年、1871年、1872年、1874年几个版本,由于出生日期未定,其生平事迹中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晚年生活穷困潦倒,1936年病死于北京。
2、坎坷人生 今天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来看,赛金花本人并没有令人惊艳的倾国之色,却只因不同寻常的经历,成为一连串传奇故事的主人公 被洪均纳为妾 洪钧,苏州人,礼部侍郎。当他一见赛金花,立刻惊为天人,遂纳为妾。而洪钧已有一妻一妾在堂,赛金花排第三房。当年洪钧48岁,赛金花只有15岁。在做“公使夫人”期间,彩云不但很快学会了欧语,其美貌和聪明也到处引起轰动,甚至德国皇后也与她合影留念;与此相对照,大清国的公使金斐青却处处显出迂腐和无能,危难之时甚至要求救于他这位如夫人。而傅彩云在金雯青死后要求脱离金家的一段表白里,其坦率和敢作敢当也不乏令人称道之处:
出使欧洲 1887年,洪钧奉命出使欧洲,夫人王氏不愿去异域洋邦,赛金花便代她去。在海上走了一个月,到达意大利港口热那亚后改乘火车,直达德国柏林。由于赛金花年轻美貌,长于辞令,很快闻名于欧洲上流社会,这是她一生最为亮丽的三年,也使她人生的传奇进入了高潮。德国皇帝和皇后召见了她。赛金花身姿绰约,娇嫩雪白的肌肤和水灵灵的一双妙目传达无限情意,细瓷般的气韵震住了德国皇帝和皇后,让他们真正见识到东方美女的风采。在欧洲三年,赛金花凭她的聪明伶俐,居然学得了一囗流利的德语。这是她传奇经历到达巅峰的筹码。 到沪后赛金花挂牌接客 洪钧死后,回到沪上的赛金花挂牌接客,果然效果颇佳,名声大噪。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因为她传奇的经历,将她列入海上名妓中的“后二怪物”之一。另有作者特意将原来的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开除一位,而将这位“状元夫人”列为“金刚”之首。在北京她则因为喜欢穿男装,被称为“赛二爷”。
3、为国贡献 赛金花借机向德军求情 不过促成赛金花再次成名的却是庚子事变。第二天,德国士兵便开来一辆轿车接赛金花去见她在西洋时就认识的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这次旧情复燃,亲密异常;也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赛金花借机为慈禧求情,又劝瓦德西整肃军纪,少侵扰百姓,下令安民。瓦德西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士兵违纪妄为。但瓦德西对战争赔款一事开价却很高,谈判一开始,他便提出要慈禧太后赔克林德公使的命,皇帝要道歉。赛金花奉命又再一次展开外交手段,对瓦德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说服了克林德夫人。在她的游说下,八国联军同意议和。辛丑和议成功,赛金花功劳自然不小。因此京城人对她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民间还称她为“护国娘娘”。
4、最后人生
赛金花笔迹 和议既成,联军退兵,两宫回銮,乱哄哄论功行赏之时,自然没有赛金花的份。相反,虽然“议和大臣赛二爷”的名声增加了不少“生意”,也不过依旧做着倚门卖笑的生涯。 此后的赛金花虽然又在上海重张艳帜,只是秋娘已老,传奇的故事也离她而去。不过一个身份低贱的风尘中人,一生中两次与历史风云际会,虽为流星一闪,却也足以引起世人的向往与凉叹。 赛金花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出入豪门,沦落风尘,命中克夫(三次嫁夫,三次孀居),无有儿子,于1936年去世,终年67岁。葬于陶然亭公园。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她作肖像画,齐白石为她题写墓碑。她亲笔题写的“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至今犹存博物馆中。赛金花她那爱国之心,比起当时卖国贼、汉奸犹胜千万倍。“自古风尘出侠女”这是对赛金花一生的真实的写照。
5、评价赛金花:八大胡同里的情色政治 她曾是整个北京城视觉的中心,话题的焦点。 她有着由花船上的雏妓,一跃而成为“公使夫人”,并陪同夫君出使欧洲的奇特经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一场浩劫,又将她造就成为“乱世女杰”。 她就是晚清名妓赛金花,一生三次嫁作人妇,又三番沦入烟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女人。今天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来看,赛金花本人似乎并没有令人惊艳的倾国之色,她更像是一树气息暧昧的夜繁花,在历史的风烟深处,闪烁着幽丽的光芒。 赛金花一生性好自由,追求情爱,“九城芳誉腾人口,万民争传赛金花”的描述应是不虚。适逢国家大变,一个烟花女子,偶然有了在欧洲生活几年的经历,又意外地在战火纷飞之中,与敌国元帅瓜葛在了一起,成了一场家国大戏的主角。她用肉弹抵御枪弹,用情色化解战火,老佛爷、皇帝、大臣统统成了陪衬,这样的传奇故事,比那段屈辱的历史更为耐人寻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