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红:一个残疾女人的教师梦
杨永红出生于1979年9月,或许是因为出生在秋风秋雨的秋天,注定了她的命运必定要经历太多的坎坷。
病魔压不垮将强的毅力
在杨永红出生不满周岁,意外的一针,导致她落下了终生的残疾,致使她从此将迈着颠簸的步履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由于身体的残疾,她的童年几乎是在小伙伴们的嘲笑声和妈妈无奈的泪水中度过的。为能够正常的行走,杨永红在母亲的帮助下进行锻炼,在那段时间里杨永红的膝盖常常被摔破,旧伤未愈,新伤又添,直到如今,提起她当年的情况,年迈的妈妈还是常常会抑制不住的哭泣和自责。
尽管身体受到了创伤,但杨永红一直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幼小时候的她时刻对自己说,长大了一定不让妈妈再为自己伤心,努力的读书,希望可以通过迈入大学的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不再为她内疚,不再为她操心。
父母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仅靠制作一个的煤油灯管赚取三分钱的收入来维持一家5口的基本生活,已是捉襟见肘,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她心脏出了问题。因此在1998年的高考体检中,她因频发性窦室性早搏及心肌炎,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这次打击加上她平时身体就差,使她一躺就是半年,在这度日如年的半年里,无望的她有了轻生的念头,当妈妈从他的手里夺过药瓶问她:“她这么辛苦,这把年纪,你就忍心舍我而去吗?”听母亲这一说,杨永红彻底的崩溃了,自己该怎么办?一个残疾女孩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生存呢?已经给父母的心上扎了一刀,不能再做傻事给他们第二刀,为人子女,她不能。她必须学会自立。
她整整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她坚定的告诉父母,她要去打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再成为父母的负担。从此,她迈上了漫漫打工路,她先后在印刷厂、电子厂、药房、服装店、手机店……打过工,甚至不远千里到德宏州芒市打工,可是每次都因为身体的残疾无果而终回到了老家。倔强的她,带着妈妈借来的1000块钱,到离家40多里地的洒渔摆地摊。每天拿着超过她体重的货物挤班车,在乡街上就像泥人一般,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她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她的理想,这就是她的人生吗?不,儿时的梦想依稀还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膨胀着,她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走上三尺讲台的人生梦。于是,她一面用空余时间用心看书,一面等待着属于她的机遇。
残疾精神书写园丁诗篇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他对你关闭一道门的时候,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2002年7月,原国家主席胡景涛来昭阳区三甲村视察工作,提出娃娃教育从小抓起,三甲村还缺一个幼儿园。于是,杨永红有了一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三甲村创办一所幼儿园,把这个想法谈了出来,立刻得到了市、区残联和永丰镇三甲村两委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在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创办了“永红双语特色幼儿园”。幼儿园建立之初她迎来了13位小朋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充实而快乐。而残酷的事实却不容她忽视,在当时每人每学期只收300元的处境下(含所有的生活费和保教费以及书本费),她的办学举步维艰,在除去房租、水电后,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在这时,又是爸爸妈妈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她,每个周末爸爸用自行车把妈妈辛苦摆摊挣来的钱,买来各种幼儿园需要的粮、油、菜,用自行车骑几十里的山路,送到幼儿园,有时爸爸去帮别人干活了,就只有妈妈用单薄的背脊把一大背篓菜,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两三个小时送来。记得有一次,妈妈来送菜,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雨,她一直淋着雨走了一个多小时,到幼儿园时,整个人就像是在水里泡着一样,肉蛋却盖得严严实实。条件的艰苦一点没有吓退她们,爸爸妈妈自豪的说:’能成为女儿的运输大队长,她们乐意。”
当时的三甲村正在实行把劳动力输出学技术的战略年代,一大批孩子留守在家,没有父母的照看,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是三甲让她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三甲让她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她感激三甲。她虽然没有迈入大学的校门,可她在学校时的成绩不错,于是她主动提出免费为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辅导,这一想法一提出,得到了黄支书的三甲两委的大力支持,他们要她只负责好好辅导学生学习,晚上9点半,由村上派人负责将孩子们安全送回家。外出打工的家长们放心了,免费辅导一直进行到2008年。
后来,劳动力输出战略变为请回技术带领全村致富,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她进行低收费辅导(每个假期只收20元)11年来幼儿园辅导学生不下几千人,因此,辅导班一直成为她办学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行动也赢得了家长和三甲村民的认可。2006年的助残日,时任昭通市委书记的邓先培等领导还专门到幼儿园看望留守儿童,并对她的工作表示肯定。
同年10月,由于她对留守儿童的工作表现突出,全国妇联授予她的幼儿园“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荣誉称号。福兮祸所依,正当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她的家庭却正遭受着狂风暴雨。这时的幼儿园已经从13名小朋友发展到140多名小朋友,加上辅导班,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留守儿童的身上,因此,新婚不到10天,她就吃住在幼儿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就在她全心全意为2006年助残日活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家里的离婚风波一浪高过一浪,她忍住所有的眼泪,所有的委屈,三天没有眼下一粒米,却硬是三天将幼儿园粉饰一新迎接领导们的到来。当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当看到领导们满怀赞许的点头时,她的泪早已如滂沱大雨,湿透了衣襟,要知道这可是她用青春和幸福换来的,来之不易啊!看透了很多东西,她学会了放手,重新得到了自由。
有过泪水,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放弃的一瞬念头。那一年的冬天来的特别的早,才11月就已经很冷了。每到星期五,等到所有的宝宝都被家长接走了,她和妹妹就骑着电瓶车回家,爸爸妈妈在家望了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才能团聚。又是一个回家的星期五,由于一个宝宝得妈妈有事耽搁了,来接宝宝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她和妹妹往家赶得时候天已经快黑了,那是的路远没有现在的路好走,当时刚开始修烟厂门口的那条路,那也是她们回家的必经之路。由于修路碎石很多,车骑到黑泥地的时候就被戳破了,没办法她们只有停下来,赶紧修补(很多人想不到一个女孩子会补车胎,没办法,在那个年代,求人不如求己,由于怕车子坏在半路,她硬是学会了补车胎),补好后,赶紧赶路,可是不一会儿又戳破了,她又补,就这样,走一小段,破了再补…….
一连补了五个洞,那是天已经黑尽了,快九点了,天上下着冰雨,北风刺骨的刮着,又冷又饿,在昏黄的路灯下,两个女孩子一个打着手电,一个吸着鼻涕动手动脚的在补胎,看着路边的行人都在匆匆的赶路回家,没有人为她们投上一瞥,眼泪又不争气的下来了,人家别的园长是坐小车,而她这个园长却在冰天雪地里补车胎。回到家里,她抱着妈妈哭了很久很久……
一声“妈妈“,注定坚持
后来的一件事震撼了她,坚定了她办学的步伐。在她们幼儿园有一个很特殊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年多了,这个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妈妈跑了,奶奶改嫁了,与之相依为命的是她的曾祖母,孩子平时很内向,也很胆小不说话。有一次生病了,曾祖母怎么哄就是哄不来幼儿园,最后还是邻居帮忙硬送来了,可就是一直哭不说话。带班的老师没办法了。
因为孩子的情况很特殊,她平时就比较关注她,于是她走到她的身边,蹲下来问她:宝宝你怎么不来幼儿园?她的回答出乎了她的预料,她说:”她生病了,没有妈妈给她带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是生病了,家长会给他们带药来让老师喂。原来小家伙是因为没有妈妈的疼爱,而不来幼儿园。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她对她说:老师给你拿药,好吗?,可是她使劲的摇头,“不要你拿,你不是妈妈,她要妈妈给她带药。”她一着急接口道:那你可以叫她妈妈啊!小家伙马上止住了哭泣说:真的吗?她可以叫你妈妈。她边点头,边把她楼在怀里,她马上撒娇的说:妈妈给她拿药。她连说:好,好,好…从此以后直到她毕业都一直叫她妈妈。这件事在她的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
从此,她决定,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阻力,她都要坚持办下去,把幼儿园做为她的终生事业,因为不只是她需要,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需要。随着三甲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到了2010年学生已经增加到了200多人,原来租用的民房已经大大限制了幼儿园的发展,基础设施也已跟不上幼儿园的发展需要。于是在三甲村黄支书的大力协调下,她多方筹资,在三甲村征地三亩多地新建了幼儿园。新建的幼儿园现有教学楼一栋,可容纳400余学生,为使幼儿园更加正规化,更具特点和生命力,为使农村留守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先进的教育,她还为幼儿园配置了电脑、感统训练、和大型户外玩具等硬件设施。
外出打工仍然是农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留守儿童近年来有增无减,为了让幼儿园的留守儿童虽然父母没在身边,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她在幼儿园里针对留守儿童开辟了很多途径,如:开通亲子热线:让孩子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多沟通减少隔阂,增进亲子关系和感情;开通园长热线:在家庭教育中,如家长遇到一些问题,可拔打园长热线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有效教育和正确教育;周一到周五,每周开展一个“家庭教育”的主题广播,涉及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利用节假向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条列》等法律法规,提高儿童和家长的法律意识;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不定期的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观念;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园都坚持为留守儿童们过集体生日,让孩子体会幼儿园和社会对她们的关爱,“不让成长有遗憾”…….留守儿童备受关注,不只是她,更有各级领导在牵挂着这些孩子,市、区妇联的领导市场都会来看望这些留守儿童,2013年3月20日国家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国际青少年基金会的相关领导还到幼儿园看望留守儿童。
以残疾精神,唤醒残疾心灵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她创办了永红双语特色幼儿园,生活稳定了,事业也有了着落,可是当她看到她身边的残疾人,有的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过于自卑,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甚或异常的艰辛,于是她萌发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和设施等有利条件,创办一个残疾人俱乐部,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加入,互助互爱,通过大家的努力改变现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搭建一个平等、快乐、充满自信,情感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为残疾人分忧解难,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残疾人走出家门,迈入社会,体现自她的人生价值。让更多的残疾人,拥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幸福的家庭,如意的工作。
当她把这一想法和昭阳区残联殷家敏理事长提出时,得到了殷家敏的大力支持和充分的肯定。于是,在殷理事长的支持下“昭阳区五大残协有情家园俱乐部”于2013年4月20日在她的幼儿园正式挂牌成立,并成功在5月19日的全国第23次助残日举行了:活出自信,绽放美丽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回想起十年的创业之路,杨永红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激,感谢残联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亲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身残志坚的她通过自学获得《云南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证书》、《云南省园长证书》和《国际注册职业园长证书》等各种证书。2006年她所创办的永红双语特色幼儿园还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
成功代表过去,明天她将继往开来,走在微风拂面的田野,她自信而骄傲,为了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自她,融入社会,共享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她会坚定地走下去,用她的双手,用她的热情去实现她的梦想,用她的自信,她的微笑去接纳更多的留守儿童和残疾的兄弟姐妹。
|